说普通话,着大红装,说着说着便发出爽朗的笑声。51岁的王玉莲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好几岁。
“笑一笑,十年少。”王玉莲吃过很多苦,在事业发展的最低潮期,她亦笑着承受压力。当工人、当农民、当小贩、当老板,每一次角色转换,付出总是那么艰辛。
出身于福建某伐木场林业工人家庭的王玉莲4岁丧母,初中毕业那年休学。1983年,她嫁到浙江临安市大同山区,丈夫是农民,家里一间茅草房不足60平方米。
怎么办?曾在福建三明林学院进修过的王玉莲养鸡养猪辛苦劳作。她清楚,传统的农业是不可能尽快摆脱困境的。要想致富,还得依靠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料,把产品销出去。
1985年,机会来了。地方政府组织农民成片种植雷竹笋。栽1根雷竹,政府补贴5毛钱。就在乡亲们犹豫不决时,王玉莲把仅有的1亩责任山全部毁南竹、栽雷竹。与此同时,她开始贩竹笋,一辆破单车,游走全乡。“有点像现在收荒货的样子,单车后架绑两个大篓子,一车拖上两三百斤。吃苦受累,为的就是一天赚几十块钱。”回忆起创业之初的“狼狈”状,王玉莲笑声满屋。
1987年,让王玉莲尝到甜头的雷竹出现开花后成片死亡。农业部门专家的意见是把开花的病竹砍掉,做火化处理以免传染。王玉莲觉得这样做太伤竹农心。她和邻村3名回乡青年决定依靠自身力量寻找到攻克难题的方法。没多久,细心的王玉莲发现,离自家厨房近的竹子开花后不死,其原因是有剩菜浇灌。她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乡里的技术员,并试验着把醋、油按一定比例搅和后适量泼在开花竹子上。王玉莲的土办法彻底攻克了难题。她成了全乡的知名人物。
1988年,在全县雷竹笋销售圈中小有名气的王玉莲开始闯上海市场了。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,从她的家乡到上海,汽车要开8个钟头。打包、装车,押运,她和男子汉没得区别,不分功夫粗细,不管货物轻重。由于资金问题,她只能和别的贩子拼车运输,几个人像货物一样挤在车箱内紧挨着雷竹笋。刚开始,上海人不知雷竹为何物?不接受。王玉莲等闯市场者痛心地把卖不出去的货泼在黄浦江,因为没有拖回来的运费。临安市政府得知情况后果断决策,由财政拿钱补贴损失。在王玉莲等一批中坚分子的努力下,从送人白吃干起,发展到慢慢有了固定的客户。她的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左右。
就在王玉莲全心开拓市场之时,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。1999年,她和常德籍的白先生组建了新的家庭,并随夫来到常德办厂。厂子是办起来了,但经营状况不好。2000年,企业亏损高达几十万元。王玉莲又成了穷人。
拿什么拯救自己?
她想到了雷竹。可是常德的土壤适合雷竹生长吗?
带着问题,她开始四处奔波。拜访农业专家,查问土质情况,访问林业专家,看本地历史上是否栽过雷竹。条件基本成熟时,她敲开了鼎城区区长办公室的门。一叠叠精心准备的资料,一个个翔实的调研数据,区长被她说服了。抽调专人,拨出专款,政府干部跟着王玉莲到临安考察。临安的情况给考察者增添了引进雷竹的信心。区长在电话中一再叮嘱,想尽千方百计,带一车雷竹苗子回来。
苗子有了,有谁愿意栽?王玉莲上田间地头,找村干部当说客。早出晚归,经常得空着肚子闹“革命”。她不敢在家人面前叫苦,得打起精神,把雷竹的好处说得透彻。在1年多时间里,她踏遍了全区所有乡镇。区园艺场、斗姆湖、中河口等地农民有了想法,但又怕担风险。王玉莲把胸脯一拍:“我保底收购”。并立字画押,与种植户签了订单合同。
2004年,第一批栽种的3000亩雷竹进入收获期。王玉莲在桥南市场租了间小门面,畅开收购,兑现合同。
雷竹笋有了,货往哪儿销?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的王玉莲当上了小贩。转钟1点踩着脚踏三轮车,送雷竹笋到甘露寺蔬菜批发大市场。
“这是什么笋子?这么点点大。”临时摊点前,看稀奇的、问价格的、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,很热闹,但就是没人买。王玉莲拿出了当年闯上海市场的办法,卖不掉,我就送。只要东西好,还怕没销路? 第二晚,她提前半个小时赶到市场,出门前,她对老公说:如果今天又卖不掉,我还是白送给消费者品尝。她的判断错了。半小时之内所有货被顾客抢购一空。王玉莲有了信心。
“让基地带动产业且不是更好?”王玉莲把自己的想法向区领导作了汇报。可是,万事开头难,建基地,需要启动资金,哪儿有钱借?
就在王玉莲迫切需要外援时,机会来了。2004年6月17日,时任市长的陈君文在现场调研农业结构调整时发现种雷竹的王玉莲。市长认为该项目前景远大,拨款10万元给予支持。市老科协和王玉莲签共同开发协议,在鼎城区谢家铺镇陈家湾村租荒山100亩。王玉莲的基地建起来了。
事隔5年多后的2010年3月28日,记者在王玉莲的基地看到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