镇干部说:如何不准!陈氏兄弟投资400万元,办鲜鱼加工厂,盘活镇粮店闲置库房,解决就业近百人,将全镇的养殖规模扩大5倍,让农民致富有了坚强后盾。他们办企业不向当地金融部门借钱,把自己在外打工的全部积蓄用在回报家乡父老上,其举动值得全镇人学习。
鲜鱼保底价每公斤比原先高出3元,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,我们养鱼有了坚强后盾,再也不会为价格问题犯愁。
4月9日,一个阳光格外灿烂的日子。我们来到了鼎城区中河口镇,见到了该乡农民陈克福、陈开清。
这是镇粮店旧址,在附近居民的记忆中,当年,这里曾风声水起过。交粮的人排起长长的队伍,等待着验质过秤。然而,由于粮店的关闭,近几年此处杂草丛生,门可罗雀。如今,因为陈氏兄弟的回乡,老房子焕发生机。
在更衣间,我们换上了专为客人准备的白大褂,穿上了深筒雨鞋。经过红外线杀菌池后来到生产区参观。
近千平方米的车间窗明几净,墙体洁白,地面一尘不染。铝合金夹玻璃做成的隔断把本是通透的大屋分割成鲜鱼宰杀室、腌洗室、卤制室、脱水室、包装室。工作台、制作工具等均为清一色的不锈钢材质。戴口罩、着白色工装的工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。车间布局,室内陈设,整个儿一现代企业派场。一名工人告诉我们,他们都是本镇农民,去年12月进厂,一个月的工资1000多块。年前忙过一阵很的:“那个时候临近春节,市场形势好,不加班根本就满足不了客户需求。”
40岁的陈克福看上去不像农民,举止儒雅,穿一件深灰夹克衫,白色条纹衬衣增显时尚。和我们握手,带我们参观他的车间,给我们介绍情况,一切表现,颇像影视中的老板,有风度、不卑不亢。
“陈开清是我的堂妹夫。我们在外打工多年,有点积蓄。早就想给地方做点事。去年春节回乡过年时,咱俩不谋而合,可是办什么好呢?一时拿不定主意。”陈克福的话闸子刚打开,陈开清笑眯眯地出现在我们面前。
我们看到,穿着一身青色西服的陈开清年约30来岁,圆脸白净,体形略胖。除了笑还是笑,一脸和善。握手寒暄后,他依然保持配角身份,我们不主动问他,他亦不主动搭讪。采访进行了一两个钟头,我们才明白,这个看上去不太像生意人的小伙子,其实曾是空调销售中的老大。1998年陈开清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,从当勤杂工干起,干到担任某中央空调生产厂家派往江西省的销售总负责人。短短几年,实现漂亮转身,有了上百万元积蓄。
说起为什么会选择办酱板鱼加工企业的事,陈克福说:“我们镇精养鱼池多,农民养鱼有经验,但由于地处鼎城最偏远的地区,信息相对闭塞,虽然不愁卖,却很难卖个满意的好价钱。正好,陈开清有个四川朋友是做麻辣鱼的师傅。我们一合计,觉得加工酱板鱼原材料充足,市场前景广阔。”
为慎重起见,他们先在桥南市场租了一套房子当试制车间。和本村两名养鱼经验丰富的师傅签订了供应优质鲫鱼的合同。在长达7个月的试制阶段,他们摸索出要想鱼味好,选原材料是关键,品质差的鱼不能做,用高蛋白饲料养的鱼不能烤,其次是腌制时间长短要根据气温、湿度等确定,卤水的配制,烘烤火候等,不管哪个环节出差错,都会影响味道。一次次反复,一次次免费赠送给顾客品尝。试制成本达到12万元。2009年10月,他们认为各方面的条件基本成熟,于是,租用镇粮店,购设备,建厂房,筹建养殖基地,联系良种鱼种和优质饲料。
该镇太平村、林家村是陈克福、陈开清的出生地。我们开车来到这两个村时,见到了连片的精养鱼池。农民谢朝军一家就有30亩水面,全部养殖湘云鲫。谢朝军告诉我们:“和陈总他们公司签订了订单合同,目前已投放的25000尾鱼苗全部由公司出资,合同上写得明白,成品鱼回收单价按每公斤10.4元。这个价格远远高出我们近几年的卖价。”
杨家国住在连片精养鱼池的中间。这是他的临时住所,家在两里开外处。夕阳下,他古铜色的脸笑成一朵菊花状:“养鱼的实战经验我是积累了点,但大规模的养湘云鲫鱼,还是头一回。好在陈总他们公司专门安排了技术员,给我们上课,现场施教,提供专用饲料。签订单时的那些顾虑都没有了。”
在陈氏兄弟的办公室,我们看到了一摞合同书。订货方是陈开清他们创办的“常德市天嘉农业综合开发公司”,乙方是养殖基地户主。曹公平等35位农民签上自己的名字。签约面积共725亩。陈克清介绍:“目前已投入了142万元,从岳阳的湘阴购买鱼苗和饲料分发给已签合同的养殖户。按照加工能力框算,需要2500亩水面才能保障原材料供应。今年是我们办厂的头一年,困难遇到不少,产品销售网络正在开拓中。我们有思想准备,再苦也要认真履行好承诺,决不能让养殖户有任何经济受损失。万事开头难,闯过了今年,往后的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。”
陈克福说话时,语气铿锵有力。我们感受到,
|